close

Bio-X 抗老化健康管理: 量子場域健康管理 
Quantum Field Health Management

作者: 蔡豐州醫師

---- 簡媜《誰在銀閃閃的地方,等你》:「老,是拔根的過程,還是另一次種植?...

該是拿出積累多年的智慧與文化底蘊,服膺艾略特的箴言:[人生燃燒於每一瞬間。] 」----

各位好!

開場文用問「好」,是我「量子場域健康管理」的理想,摒棄人類過於修飾的名詞,泛濫複雜的語言種類,一切只為簡單的「好」。

常聽人喟歎光陰似箭,人生無常,對於逝去的,不是充滿無奈無力,消極出世;就是,如《尤里西斯》中積極放縱:「
我不能荒廢我的旅程,我要暢飲 / 生命之酒直到杯底。」。難道沒有科學的方法延年益壽,讓人生充滿再次的機會,重開機?

我研究愛好科學多年,
除了拿到醫學博士和教授資格之外, 自己也長期接觸整合抗老化知識, 當然, 47歲的我也自我保養頗有心得. 抗老化醫學這一行, 特別的是,
算是極少人做的"神祕"醫學, 大醫院沒有特別為這個學門開一個課程, 科別或門診, 而且坊間也多是資深老醫師在做. 更誇張的詭異現象是,
明明抗老化醫學需要豐富的醫學常識和涉獵, 難度頗高, 屬於整合各醫學學門甚至基礎科學領域, 卻是很多不愛看書和不作研究的醫師在經營. 原因無他, 因為它是自費,
沒有明確規範, 因此可以漫天喊價, 充滿彈性和想像空間的商業醫學. 更可怕的是, 目前商業化驅使下, 抗老化只是有錢人的遊戲, 因為收費不貲; 不過有趣的是
我倒是沒看到花了那麼多錢, 有多少成效. 所以, 長此以往, 更添其"難登大雅之堂"的難堪之處!! 事實上, 很多正派醫師因為這個刻板印象 多有成見,
甚至不恥和排斥.

愛好健康, 必須全面, 平價, 有效, 而且是成為[習慣].

其實, 平心而論, 每個人都想健康長壽,
包括醫師自己在內. 試問幾個邏輯問題: (1) 如果醫師那麼厲害, 學富五車, 為什麼醫師的平均壽命反而短? (2) 如果現行專科醫療,
"壞什麼?治療什麼!"的看病方式真的那麼厲害有效, 你有到處看到超過100歲的人在路上嗎? (3) 公共衛生最常用"平均餘命"比以前增加來說明, 現代醫療進步.
那請問你有看過"最"長壽年紀提升了嗎? 也就是"平均"水平提升, 但是"最高"水平不變, 甚至下降!! (4)
許多抗老化醫師自己垂垂老矣,疾病很多,一副不健康的模様,如何証明他的抗老化療程有效?

人類的生命劇本大方向上相當雷同,用名詞堆疊成耳熟能詳的:生老病死。既然這樣,我們邏輯上都想選擇好的劇本和結局。也就是,好的過程。先天的時空部分(基因/環境)我們已不能決定,因此,後面的漫長路我們勢必得好好走,仔細挑好的'交通工具,選擇好的'地圖'和'導遊',
期盼順利抵達心目中理想國。用宗教的說法是「修行」,我們無時無刻,主動或被動,或多或少,在「修」正「行」走的路線和方式。
可惜,這件最重要的事,卻幾乎從我們年輕時,就沒什麼人告知,指引我們。我們汲營於生活/生存,柴米油鹽醬醋茶都來不及,何來時間研究健康管理?即使有心,也失之片斷和零亂,把未來活得像追溯過去的考古學,支離破碎。


我們都在30歲之前,遵循父母和社會的規範,做大多數人會做的事,唸書/玩樂/工作/結婚生子,排列組合,沒有新招,只是社經地位不同,玩的遊戲規模不同。在這過程,「身(心)靈」的平衡,不僅嚴重落後失序。我們的態度始終是嘗試錯誤法,生病才看醫生,婚姻失敗離婚投資創業失敗換標的,走錯路換方向,.....。年輕的時候,別人想告訴你該怎麼做,嫌煩;中年,拼命想問別人怎麼做的,但是多偏重賺錢;老的時候,努力想告訴別人什麼該做,什麼不該做,換別人煩。


沒有SOP的人生,充滿刺激的挑戰,勝利和失敗。可惜,我們一直認為沒有辦法像電腦一樣,把整個人類的智慧輸入,因此盡反覆做些沒有效率的蠢事。科學進歩了,在Big
data時代,邏輯上只有2種可能:(1)將巨量科學知識經過整理,成為我們的輔助工具。對於21世紀來說,此方法較務實,儘管有限。關鍵是,如何整理?如何吸收?(2)承認有宇宙集體資料庫,稱為源場,每個人都與其連接。歷史上有記載的最長壽修道者(至少170歲,甚至傳言257歲)李清雲的人生體悟:「慧生於本性之固有,故曰'天光'。」只是,有些人權限大,獲得多;有些人少。關鍵就是如何「重啟」,「解鎖/解毒」,「增加/擴充容量」,甚至「完全」連繫!


試想,試推理,我們已經有大量知識資料庫+承認有源埸,那麼是否離真正的智慧啟動更近些?!


這就是我多年來研究科學和科學歷史得到的終極體悟。也是我想分享給我家人,朋友和普羅大眾的。希臘門神Janus代表著傳統思維,
祂有2張臉,一張回首過去,另一張前瞻未來。21世紀的我,積極目標是,重整過去,穩健邁向未來。


追根究底,您曾經在什麼狀態(state)覺得健康幸福滿足,
充滿能量?
是休閒時,覺得幸福?在郊外度假/在民宿/在豪宅?在公園/運動場?
回想之後,我們不得不承認,「地點」和「軀體」是包裝我們心靈的一環而已。當心智無論清醒或沈睡,我們需要身心完美的平衡互動。
科學,尤其20世紀開始,量子論在人類生活開啟無限的便利和進步之後(例如,電腦,手機),其波粒二象性(wave-particle
duality)告訴我們,心和實相是互為存在和影響的。醫療卻將許多事情列為神祕學,例如音樂療法,我媽媽信奉的「觀音法門」。


健康理論由於傳統「修理式醫療」長期過於成功,一切都以治病的邏輯出發點,反而沒有引進新科學,新思維,更宏觀的科學論。


相反地,你可以輕易看到另一批人擁抱,回歸原始,自然,宗教等等,有的癯瘦,有的豐腴,在公園打太極,話家常,論養生頭頭是道,吃有機食物,他們都在人老了之後,選擇溫和,自己可以理解的傳統。然而,殘酷的是,熟識的白髮耆宿逐年變少,不勝唏噓。我的古代偶像,全能文藝天才蘇東坡,緬懷26歲早逝的妻子王弗,十週年紀念日那天寫了一首《江城子》:「
十年生死兩茫茫,不思量,自難忘。」伴隨我們老去的,除了是記憶,也是衰老!用過去的思維方法,拯救過去?無疑徒勞。


時下抗老化,偏重純檢測和補充,即使「因果補充」,也失之偏頗,完全失去holistic 的「全人」初衷。


「褔壽雙全」多麼美好!身心靈的正確管理絕非不可能,既非一蹴而就,更非漫漫長路。21世紀,必須整合所有歷史上基礎科學的知識,不再是玄學/宗教學,更不偏執於醫療科學機械論,讓健康成為一種內外皆美的常態,穩定態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io-X 首席時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